www.zxdmq.com
微信联系我们
QQ联系我们
竹溪生漆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期。现年70岁的张昌喜14岁随父学艺,割漆至今已有56个年头。
张昌喜头戴斗笠,背着器具,
爬上漆树,开始一天的劳作。
检验生漆质量。
日前,笔者来到竹溪县泉溪镇双桥铺村,探访割漆匠张昌喜。一早,张昌喜头戴斗笠,背着器具,走进漆树林,开始一天的劳作。
张昌喜将漆笕嵌在口子下方,等待树漆流入漆笕。
漆树挺拔,割漆久了,人也仿佛有了漆树的品质,张昌喜虽已年入古稀,但腰板硬朗、精神矍铄。寻找到适合割漆的漆树后,张昌喜踩着漆树钉,敏捷地爬上漆树,找准位置切开一个V型刀口,轻轻挑开树皮,快速将用塑料片折叠成的漆笕嵌在口子下方,等待汁液顺着开口缓缓滴入漆笕。“割漆是体力活,更是技术活,是有讲究的。割漆的开口不能超过漆树腰围三分之一,否则此树必死。”张昌喜边割漆边说:“一棵漆树上口子需相隔至少80厘米,可交错开口,一个口一年可割20多次,割开的口子三五年后会重新合拢。”
张昌喜在树林里寻找适合割漆的漆树。
说起多年割漆生涯的危险经历,张昌喜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。
年轻时的张昌喜血气方刚,自认为割漆技艺娴熟。一次,他爬上一棵高10多米的漆树,脚未踩稳,伸手便割,结果失足从树上摔下,不仅衣服挂烂了,一桶生漆全泼到手臂上,皮掉了好几块,人也在家休养了半个月。张昌喜说:“做事犹做人,要稳重不要轻浮,否则必摔跟头。”
张昌喜踩着漆树钉,娴熟地在漆树上切开一个V型刀口。
张晓莲给父亲张昌喜描绘今后漆树产业的发展。
还有一次,张昌喜进山割漆,遇到一棵粗壮漆树,正要爬树割漆,突闻树丛中响声大作,定眼一看,竟是一头成年黑熊,相距自己约十米远。张昌喜屏住呼吸,迅速爬上漆树,冷静观察后发现,黑熊在寻找食物,并未发现自己。他随手摘下树枝扔向远处,黑熊闻声而去,张昌喜在树上待了半个时辰,再无动静后才下树,此时衣服已被冷汗打湿。张昌喜说:“遇到困难不放弃,找到解决之法,这才是人生常态。”
张昌喜在自家门前的竹溪县大木漆产业科普示范基地吃饭。
一天天割漆日子把少年变成了老人,也教会了张昌喜做人做事的道理,但割漆路上没人作伴,时间长了使他感到孤单。张昌喜的女儿张晓莲介绍,自2000年以来,父亲栽植了近万棵大木漆树,现有成年漆树6000棵。为了将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活力,自己潜心研究,申报了6项生漆方面实用新型专利,熟练掌握了大木漆树多项繁殖技术。张晓莲拉着父亲的手说:“我还要办割漆技术培训班,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年轻人,让割漆人在割漆路上不再孤单。”(付延峰 王艳)
让传统产业重放异彩
割漆匠人张昌喜用五十多年的光阴,执着坚守着这种技艺,让人敬佩。竹溪生漆历史悠久,生产的大木漆是“中国五大名漆”之一,上个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。目前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?让老手艺得以传承?该县正多措并举:收集相关文献资料、图片及视频,上报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;在县内寻找割漆人、生漆调制匠人,并将他们申报为传统技艺传承人;收集民间割漆、制漆工具及传统漆具,整理民间工艺产品,选址建立国漆博物馆;引进专业人才及学者落户竹溪,建立漆艺术大师工作室等,积极打造以生漆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小镇,在全县形成漆文化主导、政府引导、经济强化的循环产业格局。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“中国生漆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将重放异彩,生漆也将成为该县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。
![]() 微信联系我们 |
![]() QQ联系我们 |